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城网址-首页

防洪工程,防水工程
028-86915169
当前位置: 主页 > 防洪知识 >
洪水灾害与防汛抢险

 第一节 洪水灾害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河流中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的大流量水流。洪水往往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自然破坏力,淹没河中滩地,漫溢两岸堤防。因此,一旦洪水泛滥成灾,田禾尽没,房舍倒塌,交通断绝,大批人、畜非澜即瘟,国家、民族元气大伤,严重阻碍着人类的繁荣和发展。

  洪水按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又常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及溃坝洪水等。各类洪水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这里我们主要介绍长江中下游的暴雨洪水。

  一、长江基本情况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大河,与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通称为中国七大江河。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雪山,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0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崇明岛入东海。支流涉及甘肃、陕西等8省、市、自治区。长江流域面积180.85万平方公里,干流长630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江源为青海省沱沱河,在四川宜宾附近岷江汇入后始称长江。长江在宜宾至湖北宜昌间,又称川江;从枝江到城陵矶段,又称荆江;江苏镇江以下称扬子江。

  长江水系发育,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

  全流域有人口37445万,耕地35253万亩。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6%,水稻占全国的55%。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威胁最为严重,两岸受堤防保护的12.6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下游当地的洪水数米至十数米,常受洪水灾害。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这是它的重要特点和规律。据统计自1877年以来一百多年的资料,宜昌站年最大洪峰量超过6万立方米/秒的有23年,其中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有17次,这是长江上游洪水出现最集中的时间。以下分述洪水特征等概况:

  1、洪水发生时间

  洪水发生的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有关,有一定规律性。江南早于江北,下游早于上游。鄱阳湖水系和湘江,汛期一般在4-6月,洞庭湖水系的资、沅、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以下的上游干流河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8月;汉江为7-10月。中下游干流的最高洪峰多发生在7、8月份,为长江主汛期。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

  2、洪水历时

  各支流一次洪水过程历时,一般在10天左右,干流因汇集支流洪水与上游宜昌的洪水,尤其经湖泊、河槽调蓄,一次洪水过程历时较长,沙市站在30天左右,城陵矶站50天左右,以下各站均超过50天,在大水年因受沿江湖泊洼地的天然调节作用,以及众多支流汇入干流的时间差异等,在城陵矶以下,洪峰形成一个涨落平缓的抛物线型,持时长久的庞大洪水时程。

  3、洪水峰量

  河道的年径流量,即为一年中水流通过某河道的水量。经实测分析,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时4510亿立方米;螺山站为6408亿立方米;汉口站为7016亿立方米;大通站为9150亿立方米。

  长江宜昌站1870年调查洪峰流量达105000立方米/秒,1986年实测最大流量71100立方米/秒;螺山、汉口实测最大流量均发生在1954年,分别为78800立方米/秒和76100立方米/秒。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

  中下游最大通江湖泊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实测最大流量达57900立方米/秒,年最大洪峰流量均值为28800立方米/秒。

  4、洪水组成

  根据1951-1983年资料统计,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面积虽占宜昌以下约1/2,汛期洪量多年平均只占宜昌的1/3,但金沙江洪水量较平稳,是组成上游洪水的主要基础,其余2/3洪量来自宜宾至宜昌之间52万平方公里的集水地区。

  长江中游螺山和汉口站,集水面积分别为129.5万平方公里和148.8万平方公里。其中宜昌站以上面积占螺山和汉口站分别为77.6%和67.6%,宜昌多年平均汛期洪量占螺山的71.9%,占汉口的66%,是螺山和汉口洪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四水集水面积占螺山、汉口分别为19.9%和23.9%,汉江汛期洪量约占汉口站的7%。1998年5-8月宜昌站水量3366.6亿立方米,四水合成1216亿立方米,螺山站4613.4亿立方米,汉口站4930亿立方米,汉江沙洋站342.2亿立方米,据此计算,宜昌、四水合成分别占螺山的73%和26.4%,宜昌、四水合成、沙洋分别占汉口的68.3%、24.7%和6.9%。

  5、洪水类型

  根据长江流域暴雨规律,在正常年份,各支流汇集干流的洪水可先后错开,使干流洪水径流长期较大而稳定,不致造成灾害性洪水。但如遇大气环流反常年份,各支流的暴雨发生期赶前或错后,雨期延长,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加上江湖前期底水过高,即可发生较大或特大洪水。

  长江洪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降雨的面积广、强度大、时间长、干支流洪峰接踵而来,形成洪峰很高、洪量很大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1931、1949、1954年和1998年洪水情况就是如此。另一类是暴雨发生在相对较小的区域,覆盖少数支流,雨强特别大,形成洪峰特别高、洪量相对不大的地区性暴雨洪水。1970、1935、1981、1983、1996年发生的洪水即为此种类型。

  二、洪水灾害

  洪水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简称洪灾。

  地球上河流总数至今尚无准确统计,但已知世界陆地总面积144.5百万平方公里,大大小小河流流域面积占86.4%。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大河有19条。这19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就占全世界陆地的31.6%。由此可见,河流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多么密切。河流哺育了人类,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但是暴怒的洪水也常常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85-1911年,长江共发生洪涝灾害214次,平均10年一次。

  1、1870年(同治九年)特大洪水。自金沙江中下游至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普降大雨,尤其是7月中旬嘉陵江中下游及三峡区间有连续数天强度特大的暴雨,长江渝-宜河段出现近几百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达10500立方米/秒。致使嘉陵江中下游及重庆至宜昌两岸城镇全部淹没,荆江河段南岸冲开松滋口门,北岸监利堤防溃决,洞庭湖尽成泽国,四邑公堤溃口65处,武汉地处长江汉水汇合处,大部分被淹。据长办调查,此次洪灾仅长江中游地区淹没面积3万平方公里,灾情惨重。

  2、1931年洪水。由于受北太平洋强大高压影响,雨带一直徘徊于长江流域一带,7月份降雨量超过常年同期的降雨量一倍以上,致使江湖洪水满盈,8月份上游又发生大水,宜昌洪峰流量达64600立方米/秒,川水东下时和清江、汉江及湘水洪水遭遇,造成全江型洪灾。城陵矶最大洪峰推迟到8月16日,汉口站水位达28.28米。长江中下游平原皆成泽国,被淹田地5090万亩,受灾人口2855万人,淹死14.5万人,武汉市被淹达百余日之久。

  3、1954年特大洪水。6、7月发生和1931年类似的雨情,江淮地区5-7月除5天外,天天都有暴雨,最大日降雨最为安徽吴店的423毫米。雨区移动方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四川盆地雨季提前两个月,汉水中游提早一个月,而两湖流域都延长了一个月,形成了罕见的洪水遭遇,出现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自枝城至镇江均超过有记录的最高水位,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米,超过1931年1.45米,洪峰流量达76100立方米/秒。由于建国后开辟了荆江分洪区,采取了临时分洪措施,保住了荆江大堤、武汉市堤等重要城市的安全,但长江中下游仍有123个县市受灾,受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损毁房屋427.6万间,京广铁路近百日不能通行。期间,咸宁所辖堤防除嘉鱼护城堤未溃外,其它堤段均溃决或分洪。

  4、1998年特大洪水。6月中旬-7月上旬,长江雨带主要集中在湘、赣及鄂南地区,特别是江西省20天降雨量有5个县市在500毫米以上。强降雨致使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使长江中游形成了上压下顶的局面。7月中旬开始,强降雨移至川、黔、陕南、唐白河、湖南澧水、汉江中上游、三峡区间及我省清江流域,加之中下游出出二度梅,降雨量集中。以三峡区间及清江洪水多次恶劣遭遇。特别是8月上中旬,三峡区间和清江流域先后出现6次洪水,与长江上游洪水相加,直通长江中游河段。这一阶段,长江中下游长期处于上压下顶,水位居高僵持状态,特别是牌洲以上江段,上压下顶的形势十分严峻。长江中游先后出现6次洪峰,第6次洪峰通过我省江段时,宜昌至汉口以上全线出现最高水位,沙市至牌洲洪峰水位超1954年最高水位0.55-1.85米,其间螺山站34.95米,超1954年1.78米,我市赤壁、嘉鱼、余码头站水位分别达33.73米、32.96米和32.72米,各站分别超1954年1.71米、1.45米和1.29米。汉口站达2943米,仅次于1954年。98’洪水是类似于54年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防总的正确指挥下,沿江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洪魔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生死搏斗,确保了长江干堤和连江重要支堤的安全,但由于水位超历史,沿江民垸基本溃决,其中我省孟溪垸,牌洲垸等7处重要民垸溃后造成一定损失,如孟溪垸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牌洲垸损失18.5亿元。

  三、我国洪灾严重的原因

  我国洪灾严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季风影响,雨水时空分布不匀。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侧,大部分地区受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孟加拉湾)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经常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或西北侧提供丰富的水气来源,与北方南下冷空气接触,便形成连续的暴雨天气。雨水是中国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成,由于降雨具有在时空分布上的随面性,所以造成地域年际和年内分配上的极端不均匀。如长江流域,主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毫米。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江源地区只250-500毫米,而峨眉山区则达到2000毫米以上。四川盆地西缘、川东大巴山区、湘西鄂西山区及江西九岭山区至安徽黄山一带是降水量高值区,也是主要暴雨区。加之西太平洋台风的三条主要移动路线都可入侵我国,1949-1987年,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共264个次,平均第年6.8个次。因此常出现暴雨洪水。由于暴雨在时空分布上差异很大,因此常造成洪水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例如1954年6月1日至8月2日,江淮降雨持续2个月,连续出现多次暴雨,大雨区范围达50-60平方公里,造成长江、淮河特大洪水。又如1975年8月4日至7日淮河流域暴雨,暴雨中心林庄日雨量为1060毫米,已超出当地年平均雨量,三日雨量为年平均雨量的1.5倍,导致板桥、石漫汰两座大型水库失事。

  2、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多山地高原(占59%),地形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分布,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遍布全国,大多从西向东流,上下游处于同气候中,因此就全国而言,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洪灾的可能。

  3、流域上游植被破坏,河道输沙量大,河道淤积。据估算,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外流入海泥沙达26亿吨,造成中下游河道的强烈淤积。黄河每年输沙约16亿吨,其中约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使河床呈累积性抬高,平均每年上升6-10厘米,有些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10余米,形成险恶的“地上悬河”。长江淤积也日趋严重,据资料介绍,1966年至1986年,在螺山至汉口河段累计淤积2亿立方米,河床平均淤高0.42米。可见河床淤积必然导致水位抬高,从而加大了两岸的防洪压力。

  4、通江湖泊建闸,或湖泊围垦,使洪水无调蓄之地。江河两侧的通江湖泊历来对洪水具有很大的自然调蓄作用,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盲目围垦,与水争地,使不少湖泊的调蓄功能明显减小或完全丧失。如长江大通以上建国初期有较大通江湖泊数十个,到现在除洞庭湖、鄱阳湖外,均已设闸控制或与江隔断;洞庭湖也因湖滩不断被围垦(到1979年止,湖区堤垸278处,耕地面积868.7万亩),使湖面积由1825年(清道光五年)时的60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83年的2691平方公里,湖容积也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少到1983年174亿立方米,可见,洪水无容纳之地,必然加大两岸堤防的防守压力。

  5、我国人口及工农业生产过分密集于江河中下游两岸地带。据统计,各大江河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土地面积7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8%,耕地49616万亩,占全国耕地35%,人口41716万,占全国40%,工农业产值11047亿元,占全国60%,这些地区不少地方的地面高程常处于洪水位以下。我省位于长江流域中游,全省有50.1%的人口、51.1%耕地、68%的社会资产,88%的工业产值受到洪水的威胁。其安危全靠堤防保护,稍有不慎,堤防溃决,其损失之大、影响之深,难以用简单数字表达。

  四、防洪体系建设

  中国江河防洪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堤防是最古老、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防洪措施。为研究和解决大江大河防洪问题,建国后,全国七大河流相继成立了流域机构。现就长江的防洪体系建设介绍如下。

  1、防洪的主要问题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干支流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长江防洪的主要问题是长江巨大的洪水来量与河道安全泄量不相适应。也就是说,长江的泄洪能力虽很大,但因长江特大洪水的洪峰、洪量都十分巨大,超过河道泄洪能力的超额洪峰流量和超额洪水总量仍十分巨大。长江防洪重点是中下游平原地区,例如我市过境江段,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及湖南四水,因牌洲河段弯曲平缓,水流宣泄不畅,加之陆水、金水、内荆河、东荆河、汉水入江顶托,致使我市过境江段频繁地受到巨大洪水的威胁。据统计,1950-1983年城陵矶以上合成洪峰流量大于6万立方米/秒的有26年,大于10万立方米/秒的有1年(1954年);本世纪内合成流量大于11万立方米/秒以上的有1931年和1935年(分别为11.6万和124万立方米/秒)。这些洪峰虽经河槽和湖泊自然调蓄,但仍大大超过我市河段的安全泄量。长江的防洪问题必然是长期的。

  2、防洪体系建设

  195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战略步骤,1958年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确定:防洪是长江流域规划的首要任务,近期防洪的基本方针是“蓄泄兼顾,以泄为主”。长江防洪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加培堤防为主,整治平原水系,有条件的地方陆续兴建蓄分洪工程。这阶段的任务已在1953-1958年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继续兴建水库承担部分防洪任务。第三阶段,结合兴利,修建控制洪水主要来源的山谷水库,逐步减少分蓄洪工程的防洪负担,减轻下游河道修堤防汛工作量,现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关于长江中下游防洪水位,在1972年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座谈会上,决定将上江中下游主要堤防的防洪设计水位由1954年实际最高水位提高到沙市45.0米、城陵矶34.40米,武汉关29.73米,湖口22.5米。在这次会上,还分配了分洪任务:荆江区54亿立方米,洞庭湖区160亿立方米,洪湖区160亿立方米,武汉附近区68亿立方米,湖口附近区50亿立方米。1985年国务字批准的79号文件,关于《长江防御特大洪水调度方案》和1990年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明确了上述防洪水位和分洪任务。

  中下游平原区防洪建设,工程措施有堤防、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山谷水库等,防洪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制定的有关防洪工程的管理通则、安全度汛紧急方案等。中下游现有防洪工程:①总长3万多公里的堤防,保护农田9000万亩及上海、武汉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和铁路干线,能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②建成或规划安排分蓄洪容量500多亿立方米分蓄洪区。③进行了护岸工程,完成的石方6500万立方米,崩岸70%得到控制,在下荆江进行的人工裁弯,对荆江河段起到了明显的防洪作用。

  五、当前防洪抢险形势分析

  1、防洪抢险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如前所述,洪灾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几乎每届汛期,从中央到地方要进行全面动员和人力物力的准备,一旦发生特大洪水,抗洪救灾常常成为全国全民的头等大事,严重地干扰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和布置。我省是长江、汉江的“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防汛抗灾始终是湖北天大的事。90年代以来,我省长江已发生5次较大的洪水,其中1998年,长江迎战了八次洪峰,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达到63300立方米/秒。严重的洪涝灾害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部署受到影响。建国后虽然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使各大江河的防洪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江河现已达到的防洪标准普遍还很低。

  2、防洪抢险的压力愈来愈大

  大江大河沿线是我国精华所在,它的安危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密度成倍增长,在全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比重愈来愈重要。因此,一旦发生洪灾,不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愈来愈严重,而且对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在防洪抢险中,各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惜一切代价保大堤,各级财政和人民群众的负担十分繁重。如1998年,我省长达三个多月的艰苦防汛,各级领导的精力被大量牵扯,200多万军民在与洪魔进行搏斗时所付的代价更是无法估量。因此,随着社会文明与经济的发展,对防汛抢险确保安全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对防汛抢险施加的压力无疑日益增大。

  3、目前防御特大洪水的调度方案实施日益困难

  我国对各大江河都制定了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对不同量级的洪水都进行了安排,实质上就是通过人为控制,有计划地使洪水在我们安排好的次要地区泛滥,通过洪水在这些地区的滞留及扩泄确保重要城镇、交通和工矿的安全。有计划地分洪,是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惯用的方法。但是鉴于我国国情,真正实施起来将日益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尽管政府对各分蓄洪区的管理有过明文的规定,但现在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控制蓄滞洪区内人口的增长,也不可能限制这些地区的工宵业发展和人民富裕。如荆江分洪区初建时人口23万,目前已增至48.9万;西凉湖分蓄洪区规划时人口44.4万,现在已增至约60万。如此巨大的损失和社会影响,使各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难以下决心动用分蓄洪区,各种阻力和实际困难(如群众和财产转移)也会影响方案的顺利实施。二是分蓄洪区建设滞后,有的分蓄洪,没有建设规划,更谈不上工程建设。如西凉湖分蓄洪,虽作过规划,但至今未批准实施,自1985年国务院79号文将其列入长江中游分蓄洪区计划以来,未见国家投资。

  

  

  

  第二节 防汛抗洪斗争

  

  

  防汛抗洪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水法》第3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各部门各单位要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共同完成防汛任务。

  一、防汛方针和原则

  为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对防汛方针和原则作了统一规范的表述:防汛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防汛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是根据我国江河防汛抗洪的实际情况和建国以来防汛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是指导防汛抗洪斗争的根本方针。

  二、汛期和防汛水位

  1、汛期

  汛,即江河等水域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汛常以出现的季节或形成的原因命名,如春汛(桃汛)、伏汛、秋汛、凌汛、潮汛等。长江的湘水、赣江等支流常发生春汛,一般无决溢灾害,但会给施工中的工程带来一些困难。长江流域大多数支流和干流以伏汛为主,但秋汛年份也不少。汛期,即江河等水域中汛水自始涨到回落的时间。由于我国各河流所年地理位置和降雨季节不同,防汛期长短不一。汛期一般由政府根据江河涨水情况规定,我省规定5月1日至10月15日为汛期。

  紧急防汛期,当江河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或者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情况紧急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并报告上级防汛指挥部。在紧急防汛期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有关部门依法实行水上和陆地交通管制。

  2、防汛水位

  进入汛期后,江河水位上涨,各地根据水位高低及其对堤防安全威胁程度将水位划分三个等级:

  设防水位:洪水漫滩,部分堤脚浸水,开始有险情发生,标志着堤防进入防守势态水位。此时开始巡堤查险,作好防洪抢险的人力和物料的准备。

  警戒水位:洪水位超过堤脚,堤身开始挡水,险情增多,并有可能发生重大险情。它是江河堤防需要处于防守戒备状态的水位,标志堤防防汛进入重要时期。此时,防汛部门要加强戒备,密切注意水、工、险情的发展变化,开始增加巡堤查险次数并日夜巡查,进一步组织防洪抢险队伍,调度防汛器材,作好迎战更高洪水位的准备。

  保证水位:即堤防及其附属工程能保证安全运行的上限防洪水位。一般保证水位与堤防设计水位相同,但当堤防设计标准尚未完成,或堤身、堤基隐患未按设计要求清除时,可降低保证水位。随着防洪标准的提高,保证水位也可随之提高。在保证水位情况下,重大险情增多,个别堤段有可能发生溃口性险情,防汛进入紧急状态。当洪水位达到或低于这一水位时,防汛部门有责任保证堤防等有关工程的安全。我市主要堤防三级水位见下表。

  咸宁市长江堤防防汛水位表

  

  堤 名

  设防水位(米)

  警戒水位(米)

  保证水位(米)

  赤壁干堤

  29.00

  30.50

  33.00

  连江支堤

  29.00

  30.50

  33.00

  黄盖湖堤

  29.00

  30.50

  33.00

  三合垸堤

  28.50

  30.00

  32.32

  护 城 堤

  28.50

  30.00

  32.32

  四邑公堤

  28.20

  29.70

  31.90

  牌 洲 堤

  27.50

  28.50

  30.55

  

  

  

  

  三、防汛组织和防汛队伍

  

  

  1、防汛组织及其职责

  建立和健全各级防汛组织并明确其职责,是取得防汛抗洪斗争胜利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对防汛组织及其职责有明确规定。

  (1)国务院设立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的防汛工作,制定有关防汛工作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对大江大河的洪水进行统一调度,监督各大江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的执行,对各地动用滞洪区要求进行审批,组织对重大灾区的救灾,指导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国家防总办公室及其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负责管理全国防汛的日常工作。

  (2)省、地(市)、县(市)设立防汛指挥部。县以上指挥部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该指挥部由有关部门、当地驻军、人民武装部负责人组成,政府首长为指挥长、党委负责人为政治委员。

  各级防汛指挥机构,汛前负责制定防汛计划,开展汛前检查,组织队伍,划分防守堤段,进行防汛宣传教育和传授防汛抢险技术,做好河道清障;汛期则掌握水、雨、工情,做好预报工作,组织和监督巡堤查险及抢险,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和命令,清理和补充防汛器材;汛后总结经验教训,检查防汛工程水毁情况并制定修复计划,作好器材及投工的结算、保管等工作。

  (3)乡、镇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指挥所,在上级指挥部的领导下,执行防汛指令,重点是组织队伍,筹集土器材,落实查险、报险、守险、抢险等任务。

  (4)重点工程防汛指挥。由于重点工程如长江堤防、重要支民堤、大中型水库的防守战线长、范围广、防汛任务重,按工程管辖关系设立指挥部,该指挥部指挥长一般由同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的副指挥长担任,在同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领导下,作好本工程的防汛工作。

  (5)国土、交通、卫生、气象、水文、农业、林业、邮政、商务、电力、物资、供销、石油、通讯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各有关企业,汛期内应设立防汛机构,在当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制规定,做好本行业、本单位的防汛工作。

  2、防汛的队伍组建

  防汛队伍组织,一般按民兵建制进行组编,即按乡、村、组编成营、连、排,分别将人员按设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证水位组成一、二、三线。如我市规定,当长江水位涨至设防水位时,一线劳力上堤,或由堤防管理人员防守,每公里3-10人,由分管防汛日常工作的副指挥长及堤防部门技术人员带领设防;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上二线劳力,每公里30-50人,由各级指挥长坐镇指挥,并组织布防,同时将突击队人员名册上报指挥部,人员和车辆待令;水位进入保证及以上水位时,上三线劳力,每公里100人以上,各级指挥部政委、正副指挥长全部到岗,抢险突击队就近驻防;超过保证水位则全民动员,全力以赴,严防死守。

  四、查险和抢险

  1、巡堤查险

  巡堤查险是防汛抢险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侦察“敌情”的工作。险情发现及时,将可赢得抢险时间,争取主动,使险情化险为夷;险情发现晚,不仅给抢险增加难度,而且可能使小险变大险,甚至恶化为溃口性险情,因此,各级防汛指挥部历来十分重视。

  巡堤查险人员一般挑选熟悉堤情,责任心强,办事精干,有防汛抢险经验的人担任,并由基层干部带队,编组编队,分段包干、责任到人。进入警戒水位后,实行24小时巡查。巡堤查险时,携带记录本、小红旗、铁锹、尺子、手电筒或马灯、雨具等物。巡查范围为堤内堤外、堤上堤下、堤坡堤脚、涵闸泵站,特别是堤基不良、堤内有清水的土坑洼地、渊塘、排灌渠道和房屋建筑、菜园庄稼地等容易出险又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更要远查细查,不得遗漏。查巡方法,一般采用“一字形”法,即每组5-7人,堤上堤脚、堤内外坡、堤内坑塘水边成“一字形”成排前进,至规定堤界返回巡查。对巡查人员规定做到“四勤”:脚勤,要多走路,堤内200米范围内沼泽地、坑塘、水沟都要走遍,对于易于发生管涌的老险段还要远查;手勤,发现水中有气泡、草地潮湿都要用手探摸;眼勤,观察堤顶、堤坡、堤脚有无裂缝、跌窝、脱坡、散浸、漏洞流水、翻沙鼓水,看清堤外有无浪坎、崩塌、近堤水面有无旋涡等险象;耳勤,用耳探听水声有无异常的声音以判别险情。发现险情时,采取插小红旗为标志,并随时记录险情的类别、桩号、部位、出险情况、时间、水位等。对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指挥部。交接班时,做到交任务、交情况、交袖章、互相签字,以示负责。

  2、险情抢护

  长江堤防汛期常见的险情有漫溢、内(外)脱坡、散浸、管涌、漏洞、跌窝、浪坎、崩岸、裂缝 、穿堤建筑物漏水,砼结构破坏等。发生上述险情都必须认真处理,万万不可贻误战机。一是迅速组织领导、技术人员到现场拟定抢护方案,二是调集抢险劳力或突击队,三是调运器材物料,四是落实行政和技术人。险情初步控制后,一有恶化,随即抢护。组织、劳力、抢险器材、技术方案是构成抢险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组织是保证,劳力是前提,器材是基础,技术方案是关键,四者缺一不可。

  

  

  

  附:

  

  

  巡堤查险制度

  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常备不懈,全力抢险”的方针,必须在坚持日常管理监测的基础上,加强汛期巡堤查险,特别是在发生暴雨、台风、地震、河库水位骤升骤降及持续高水位行洪期间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并尽快把堤坝上的隐患和险情消灭在萌芽阶段,以确保堤坝安全。因此加强巡视检查是堤坝安全管理和防汛抢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加强巡视检查的有关工作要求、工作制度、检查范围、交换班制度、注意事项及报警制度等分别简述如下:

  一、工作要求

  汛期堤坝险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只要发现及时,抢护措施得当,即可将其消灭在初期,及时地化险为夷。巡视检查则是防汛抢险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疏忽大意。具体要求:1、巡视检查人员必须挑选熟悉堤坝情况、责任心强、有防汛抢险经验的人担任,编好班组,力求固定,全汛期不变。2、巡视检查工作要做到统一领导,分段分项负责。要确定检查内容、路线及检查时间(或次数),把任务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人;3、汛期发生暴雨、台风、地震、河库水位骤升骤降及持续高水位或发现堤坝有异常现象时,应增加巡堤查险次数,必要时应对可能出现重大险情的部位实行昼夜连续监视;4、巡视检查人员要按照要求填写检查记录(表格应统一规定)。当发现异常情况,应详细记述时间、部位、险情和绘出草图,同时记录水位和气象等有关资料,必要时应测图、摄影或录像,并即时采取应急措施,上报主管部门。

  二、检查范围及内容

  1、堤防检查包括检查堤顶、堤坡、堤脚有无裂缝、坍塌、滑坡、陷坑、浪坎等险情发生;堤坝背水坡脚附近或较远处积水潭坑、洼地、渊塘、排灌渠道、房屋建筑物内外容易出险又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有无翻沙鼓水现象;迎水坡砌护工程有无裂缝损坏崩塌,退水时临水边坡有无裂缝、滑塌,特别是沿堤涵闸有无裂缝、位移、滑动、闸孔或基础漏水,运用是否正常等。巡视力量按堤段涵闸险情情况配备,对重点险工险段,包括原有和近期发现并已处理的,尤应加强巡视,要求做到全线巡视,重点加强。

  2、土石坝检查包括坝体与有关建筑物、设施和坝区,要着重检查有无变形、渗流破坏和蚁穴、兽洞隐患等危险工程安全及其他影响工程正常运用的现象。

  三、交接班制度

  巡视检查必须进行昼夜轮班,并实行严格交接班制度,上下班要紧密衔接,接班人要提前上班,与交班人共同巡查一遍。交班人应交待本班了解情况,特别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交待清楚,相邻队(组)应商定碰头时间,碰头时要互通情报。

  四、注意事项

  1、检查、休息、交接班时间,由带领检查的队(组)长统一掌握,检查进行中不得休息,规定当班时间内,不得离开岗位。

  2、检查是以人的直观或辅以简单工具,对险情进行检查分析判断,夜间检查要持照明工具。

  3、队(组)检查交界处必须搭接一段,一般重叠检查10~20米。

  4、检查中发现可疑象征,应派专人进一步详细检查,探明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并及时向上报告。

  5、检查人员必须注意“五时”,做到“四勤、三清、三快”。

  “五时”:黎明时(人最疲乏)、吃饭时(思想易松劲)、换班时(检查容易间断)、黑夜时(看不清容易忽视)、狂风暴雨交加时(出险不容易判断)。这些时候最容易疏忽忙乱,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遗漏险情,特别是对已处理的险情和隐患,还要注意检查,必须警惕险情变化。

  “四勤”:眼勤、手勤、耳勤、脚勤。

  “三清”:险情查清、信号记清、报告说清。

  “三快”:发现险情快、处理快、报告快。

  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发现险情,分析原因,小险及时报告,汛速处理,防止发展扩大。重大险情,报告后集中力量及时处理,避免溃决失事,造成灾害。

  五、报警制度

  1、警号规定:(1)口哨警号:凡发现险情,吹哨报警;(2)锣(鼓)警号:在河库固定地方备锣(鼓),凡发现漏洞、严重裂缝、翻沙鼓水、滑(脱)坡等较大险情时,即敲锣(鼓)报警。(3)鸣枪(放火)警号。在狂风暴雨交加时,堤坝出现重大险情,有可能溃决时,可以对空鸣枪(放火)报警。(4)有条件地方,也可用手持对讲机、电台、报警器发布。

  2、出险标志:出险、抢险地点,白天挂(插)红旗,夜间提挂红灯(应能防风雨),作为出险的标志。

  3、注意事项:(1)吹口哨报警,由检查人员掌握;敲锣(鼓)报警,由检查队(组)长掌握;鸣枪报警由单位负责人掌握。(2)发警号的同时,应大力组织抢护,并立即上报。(3)上级部门接到报警信号后,应即组织人力、物料赶赴现场,大力抢险。但检查工作不得停止和中断。(4)有决口危险时的警号、标志事前应向沿河群众广泛宣传,作到家喻户晓。

  

  

  

  第三节 长江堤防汛期一般性险情的抢护

  

  

  咸宁长江干堤上起湖南省临湘市,下迄武汉市江夏区,包括四邑公堤、嘉鱼干堤、赤壁干堤、赤壁连江支堤、黄盖湖堤,全长105.788公里。其中四邑公堤、黄盖湖堤为二级堤防,其余为三级堤防,保护区总面积1611.11平方公里,保护着武汉市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咸安区、赤壁市四县市区,保护耕地178.75万亩,人口125.09万人,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56.73亿元,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沪溶高速公路等重要城镇及交通枢纽的安全。

  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和地方对咸宁长江干堤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堤防整险加固建设,共完成土方3106万方、穿堤涵闸32座、堤身砼六角块护坡66公里、砼堤顶路92公里、泥结石路13.8公里、防汛哨屋100座、防汛抢险上堤路27条、锥探灌浆105.788公里、植草近300万平方米、植树100万株,完成总投资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亿元。现在堤顶高按“长流规”标准超高2米,干堤堤顶面宽10米,连江支堤宽8米,内外坡比1:3。通过整险加固,大大提高了堤防抗洪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

  堤防,是人类与洪水搏斗的古老的武器,也是迄今为止,最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堤防产生各类险情的主要原因是受外江高水位作用力的影响,在堤身单薄、堤基础差、堤身坡比陡、土含沙量大、密实度不够、接头不好、外无滩、无铺盖、堤内有渊塘或堤身有蚁洞,高水位浸泡时间长,都会发生险情。

  防守人对防守堤段的基本情况要掌握清楚,要象医生对检查病人一样,要把病人病情摸准,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凡是参加防汛的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必须做到认真巡堤查险,正确判险,科学处险,确保安全。

  一、散浸的处理

  险情说明:在汛期水位高的时候,河水通过堤身土壤的空隙,从堤内坡下部或内坡脚附近渗出,造成堤湿润发软,甚至发生浸润水流,这种险情叫做散浸。

  散浸发生后应及时妥善处理,如果任其下去,就可能形成内脱坡或漏洞等更大险情。

  造成堤身散浸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

  l 堤身单薄、内坡过陡;

  l 堤身土质砂重,透水性强;

  l 修堤质量差。如踩层厚、土块大,碾压不实,接头牙口处理不好。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缩短了渗径,抬高了浸润线(即:干湿分界线)而形成的。

  抢护原则:堤外坡阻水入堤,堤内坡导水出堤,降低浸润线,稳定堤身为原则。

  抢护方法:看散浸发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确定抢护方法。

  如果坡面只有轻微散浸,堤身内坡砂土、土质不易饱和,堤身稳定,险情无发展趋势,可以加强监视,注意变化。如果坡面散浸较严重,则需及时处理。抢护办法以导渗为主,必要时,并应用贴土外帮阻渗。

  1、导渗明沟。水位继续上涨,堤身发生散浸且有发展趋势,应立即在堤内坡开明沟导渗,让渗水集中沟内流走,降低浸润线,使内坡土壤干燥坚实,以稳定险情。具体做法:从内坡散浸部位稍上一点的地方起,到堤脚以外止,从下向上顺堤开挖一些连续“Y”字形导渗明沟。沟的间距3-5米,沟深0.4-0.8米,沟宽0.3-0.5米,沟的断面一般上宽下窄,散浸严重段,沟可以挖深些密些,沟尾要接堤脚排水沟,使渗水散流现去。

  2、导滤沟。如果开明沟后,沟内渗水大,流速快,挟带土粒,边坡坍塌,就应在明沟内放导滤材料(图3),以保证流水不流土。导滤材料有两大类:一种是砂石料,一种是梢、秸料。用砂石导滤材料,一般要铺垫三层:下层铺粗砂,中层铺瓜米石,上层铺卵石,每层厚约0.2米。如用梢、秸料做导滤材料,就捆成枕,直径0.3-0.5米,外裹一层草包或稻草,上面压一层土草包,以免土料阻塞空隙,失去滤水导流作用。枕的大头向上,梢向下,由沟的下部向上铺,头梢接头处要重合交接,梢尾露出沟外,以利渗水排出。

  3、透水压浸台。当堤身断面不足,或外滩窄小,内坡产生严重散浸时,可在内坡加做层苇层土的透水压浸台。

  4、粘土外帮。内坡散浸来重的堤段,如果堤身断面较小,外滩较宽,附近有粘土可取,可在外坡由上而下至堤脚倾倒散粘土加做外帮。以减小渗入水量,从而缓和险情,外帮宽一般4-5米,长度应超出散浸堤段两端至少5米,高出水面0.5米。

  抢护散浸切忌采用粘性较重的土壤填筑压浸台,它会使堤身渗水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加剧险情。

  二、内脱坡的抢护

  险情说明:当堤背水坡发生散浸,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失当,险情就会继续发展。或堤脚软弱,内临坑塘等,在散浸堤段的堤顶或内肩内坎发生弧形裂缝,继而扩大,内坡就整块向下滑动,甚至骤裂下挫,堤身形成吊坎,堤脚土壤上鼓,有的甚至堤基也滑动突起,这种险情,叫内脱坡或滑动。

  原因分析:当堤发生散浸后,堤土浸水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堤坡失去稳定,整块土体下挫。如果堤脚基础松软,内临水塘湖沼,抗滑能力差,更易发生脱坡险情。

  抢护原则:堤外阻水入堤,堤内滤水还坡,好削减渗水压力,恢复堤坡稳定。

  抢护方法:抢护脱坡的基本方法是开沟导滤,滤水还坡,外帮截渗,填塘固基。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当时当地具体情况,分别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抢护。

  开沟导渗:从开挖脱坡的顶点起,沿弧形缝挖沟,再从这条沟起开挖若干条与堤身轴线垂直的顺坡纵沟,沟尾均应延出堤脚以外,不能封闭,沟距为5-8米,沟宽0.5米以上,沟深最好是挖到面(滑动部分与尚未滑动部分之间)。

  开沟时如沟的边坡崩塌,不易成功,就从下往上挖,边开挖边放导渗材料。导渗材料应符合两个要求:即要求使渗流顺利排出,又不允许渗流带走泥砂。导渗材料一般多用梢、秸料,把梢、秸料扎成捆,直径0.5米左右,外包一层草后放入沟内,头向上,梢向下,头梢重合交接,上压一层土草包。另外也可用砂、卵石做导渗材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还有做透水压浸台、透水土撑及外帮的方法进行抢护。

  三、漏洞的处理

  险情说明:汛期土堤在外江高水头压力下向堤身内渗透,当堤段抗渗能力差,水就会从堤内坡或堤脚向外冒出,并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大小小的出水孔。也有直接贯穿堤身,有明显的进口和出口,以上所述险情均叫做漏洞。洞中流出的水是清的,叫清水漏洞。流出的水是浑的,叫浑水漏洞。清水漏洞一般是散浸集中,浑水漏洞是险情恶化的表现,是十分严重的险情。

  原因分析:一般说来,是由于堤身内部有屋基、阴沟、暗沟、腐朽树根等物,筑堤未清除;填筑质量不好,接头或碾压不密实,堤内有白蚁、蛇、鼠、獾洞,在高水位压力下,渗水沿隐患、松土串连江水贯通而成漏洞。

  抢护原则:一般应是“外堵内导”,堤外堵截洞口是除险的上好良策;堤内约束洞口,围井反滤是控制险情的应急措施,在一时找不到洞口的情况下,二者应同时并举(堤内围井反滤,堤外堵土外帮)

  抢护方法:

  1、抢护浑水漏洞

  (1)堤外堵塞a:堵洞加外帮:对漏洞的抢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外堵漏源。为此必须首先探明洞口的位置和它的大小、多少。寻找洞口可用多种方法:如发现水面漩窝,从而找到洞口。找到洞口后,根据洞口大小,可用棉衣、棉絮等洞口堵住;大的可用棉被或将油布张开顺堤坡拖下盖住洞口,然后再压土袋,并填土做成外帮闭气,高出水面。

  b:单纯外帮:如堤外找不到明显洞,可在漏水堤段外坡顺堤坡大面积倾倒粘土做外帮。外堵漏洞切意在外坡盲目乱抛块石或袋土,以免架空,增加堵塞漏洞的困难

  (2)堤内约束

  ① 围井导滤

  围井导滤是平衡水压的发展,在高度有限的围井中,按顺序放入导滤材料而成,目的是借导滤材料的作用,增加对水的阻力,降低流速,保持清水畅流,又不带走泥沙。

  围井倒滤的做法

   a:将漏洞出口附近的杂草、石渣等物清除干净,以免围井建成蓄水后,基础漏水。

  b:围井不要做得太高、太大(一般直径和高度为1米左右),临水面用袋土叠砌,背水面填粘性土夯实,不使漏水。

  c:围井分层填筑倒滤料,先填粗砂,再填瓜米石,最后填碎石,每层厚度0.2~0.3米,如漏洞涌水较凶,为了杀水势,可先填瓜米石或卵石,甚至小块石,按先填粗骨料、后填细骨料的要求进行填料,然后再按先填细骨料、后填粗骨料的要求进行填料。滤料总厚度,以0.6~0.8米左右为宜(特殊情况例外)

  d:倒滤井建成后,经过考验如继续冒浑水,未达到预期效果,可将填料表层的粗骨料清除掉,按上述级配要求重新实施。

  e:倒滤井做好后,加强观察防守,发现险情变化,及时加固处理。

  ②倒滤堆

  如果漏洞水量冲力不大,即可直接在出水洞口(不做围井)放导滤材料。具体做法:先清基,把松软土和泥挖去,深约0.2米,直径0.5-1.0米,在坑内先放一层粗砂,后放瓜米石,再放卵石,每层厚约0.2米,上层要盖住下层,流出清水不带泥砂就成功了。

  ③抽槽截断(抽槽翻筑)

  抽槽翻筑是较彻底,但也是最危险的办法,一般在抢险时不宜采用。

  2、抢护清水漏洞

  (1)小清水漏洞,流量小且慢,又不带土粒和砂粒,可加强观察,一旦发生变化,立即反滤处理。

  (2)大清水漏洞,流量大,流速快,要同抢护浑水漏洞一样做围井倒滤缓流,以防险情恶化。

  (3)清水漏洞群要采用粘土外帮阻渗。

   抢护漏洞切忌在漏洞口打桩,填土封压或采取高围井蓄水平衡水压的方法,前者只会促使险情恶化,后者工作量大,防守不易,万一蓄水溃井,险情会突然恶化,甚至决口。

  四、跌窝处理

  险情说明:由于堤身有隐患或质量太差,汛期受水浸泡后抗剪强度减弱,堤顶或内外坡局部地方发生突然塌陷,形成方圆不等,大小深度不一的凹坑,叫做跌窝。

  原因分析:

  l 白蚁、鼠、獾等洞穴,汛期受水浸泡后,形成跌窝。

  l 修堤质量太差,回填不密实,土块架空,堤身受水后,局部塌陷,形成跌窝。

  l 堤内隐患未彻底清除,(如过去抢险用材料未清除干净或腐烂,形成空洞),受水后塌陷。

  l 浑水漏洞不断发展,堤土被冲蚀,形成空洞,造成局部塌陷。

  一般说来,因蚁穴、獾洞形成的跌窝,多发生在堤身上半部,伴随漏洞出现的跌窝,多发生在堤坡及堤脚,并与漏洞在一条线上。 抢护原则:跌窝是局部塌陷,为防止水流浸蚀继续扩大,应及时翻填,如果是伴随漏洞而发生,就要配合漏洞险情处理。

  

  抢护方法:

  1、堤身发生跌窝,没有伴随漏洞的,将坑内松土清除,用粘土填实还原即可。 、跌窝发生堤内坡漏洞出口处,堤外面有漏洞口直通跌窝,应配合抢护外坡漏洞以止住漏水,同时再将跌窝内的松土清除,回填粘土夯实。如外堵止水无效,必须将跌窝内的松土清除,回填粗砂、瓜米石、卵石等做导滤,制止水带出泥土,以稳定险情,汛后翻筑。

   2

  3、跌窝发生在堤外坡水下部分,堤内有漏洞出口的,可用袋土、棉絮、油布等将跌窝填实盖严,再加做粘土外邦闭气,同时堤内漏洞出口要做倒滤井。

  4、如跌窝发生在堤身单薄,堤面较窄的堤顶或外坡上,要翻筑前应加做足够的粘土外邦,或袋土围堰,以保证开挖时的安全,开挖后应先清除隐患,有漏洞而且继续流水应将上口堵好,再回填夯实。

  五、抢护堤身裂缝

  险情说明:堤顶或堤坡发生裂缝,裂缝与堤线大体垂直的叫做横裂缝,与堤线大致平行或成弧形的,叫做纵裂缝。

  原因分析:造成堤身裂缝的原因很多。横断堤身的裂缝多半是由于修堤时两段接头不好,夯压不实而造成的。纵向裂缝有的是因背河堤脚附近有坑塘或部分堤基沉陷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堤坡过陡河水降落过快造成的,有的是加修内外帮时,新老土结合不好,沉陷造成的,另外还有因堤身有隐患在堤面或堤内发生局部沉陷而出现裂缝,还有因粘性土壤干燥收缩,堤身表面产生龟裂。

  抢护方法: 、堤身表面龟裂细小的,可以不加处理,大的(裂缝宽度超过5mm的)要抽槽填土夯实。

   1

   2、堤身发生横断裂缝,有可能与河水联通,这是很危险的,不管裂缝大小,必须马上在堤外做外帮,截断水流,再开挖填实。

  3、因堤脚有坑塘而产生的纵向裂缝,要先填塘固基,再翻筑堤身裂缝。

  4、如堤坡过陡产生的纵向裂缝,做帮坡,再翻填裂缝。

  5、如新老土结合不好,沉陷不匀产生纵向裂缝,只抽槽就行了。

  6、由于堤身渗水发展而形成的纵向裂缝,可以参照抢护堤身脱坡险情的办法处理。

  7、如果堤外无滩,河泓逼近,堤土含砂量重,坡脚陶空,头重脚轻,产生堤身纵向裂缝或弧形裂缝,是外崩先兆,必须及时在堤外用块石固脚,削坡减截,抽槽填缝,在堤内加做内帮,情况特别严重的还要移堤还滩。

   防汛主汛期,象以上几种类似的一般性险情是经常发生的,处理好一般险情是确保大堤安全的有力保证,所以要做好一般性险情的处理,防守人员千万不能马虎该堤的防守职责,必须做好巡堤查险工作,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对分析准确的险情要及时处理。

  六、管涌的抢护

  险情说明: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水流从河岸沿着堤基土壤空隙流向下游(即渗流),因其受着周壁的限制,有点类似管道中水流,特别渗水流径强透水层,经地下流入堤内后,仍有很大压力,如冲破了粘土覆盖层,将下面的粉砂、细砂带出来,发生冒水涌砂的现象即称管涌,也叫翻砂鼓水。

  原因分析:江汉平原属冲积层,表面是粘性土,往下是粉沙、细沙等,沙层间也有粘性土夹层的,再往下则是沙砾及卵石等强透水层,在河床中露头与河水相通。

  在汛期高水位时,由于渗水流经强透水层压力损失很小,堤内数百米范围内粘土层下面仍承受相当大的水压力,如果这股水压力冲破了粘土层,就会使下面的粉砂、细砂随渗水流出(在没有反滤层保护的情况下),发生管涌。

   凡江河湖堤内,表面粘土层不能抗御下面水压力而遭到破坏的原因大致为:

  l 外江水位升高,渗水压力增大,相对形成堤内粘土层厚度不够。

  l 历史上溃口段内粘土层遭受破坏,复堤后,堤内留有渊塘。

  l 历年在堤内外取土加培堤防,将粘土层挖薄。

  l 建闸后渠道挖方或水流冲刷将粘土层破坏东减薄。

  l 由于在堤内附近打井钻孔或勘探爆破孔封闭不实。

  l 由于修筑地下工程或其它原因使堤内粘土层遭受破坏的。

  l 堤身修筑在沙层上,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好的。

   抢护原则:制止涌水带砂,而给渗水留有出路。这样既可使粉砂、细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稳定。

  抢护方法:管涌属于溃口性的严重险情,必须提高警惕,慎重对待,及时处理,抢护脱险,较为有效的抢护方法有:

  1、对严重管涌险情在翻砂鼓水处做围井导滤(同抢护漏洞的围井导滤一样做)

  2、对一般管涌险情在翻砂鼓水处不筑围井,直接填反滤料也可,叫做导滤堆。同抢护漏洞的做法一样。

  3、围堰蓄水:如管涌发生在渠道内,有条件的可做围堰或关闭节制闸,以抬高水位,蓄水反压,对管涌出口也要进行导滤处理。

  4、堤内填塘:如果冒水不大,就从堤脚起向内纵深填塘,宽10-20米,长度视顺堤坑塘而定,高出水面0.5米,土质要求半透水性,以免抬高浸润线,如果翻砂鼓水严重,可先围井导滤,再填塘固基。

  5、抢护脱险后仍应加强防守,注意观测周围的变化和渗水流量与江水涨落的关系,以供汛后处理作参考。

  抢护管涌险情,切忌采用高围井平衡水压封堵出口的方法,发生在渠道坑塘内的管涌险情,也切忌抽水处理。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排涝泵站的调度与主要湖泊的控制运用
  • 订阅公众号
  • 搜索“福纳达”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 
    Baidu
    sogou